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在线算命 > 八字算命 > 枣庄汽车网_易与医

枣庄汽车网_易与医

| 八字算命

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祖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了巨大的贡献,有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科学史上一颗灿烂明珠。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记载。2000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国古典医学文献中最为来系统的医籍---《黄帝内经》。它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应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 诊断,治疗等问题,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向人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 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人通天气. 人气. 地气,然后充满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人之间,建立和蔼之气,达到人体阴阳平行,尽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许多内容己大大超出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黄帝内经》还有一个很重要部分,就是运气学说。运气学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学。它可以按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和自然的物候变化等方法,预测来年天象的变化和相应会流行的疾病,以及人在自然中将得到的灾难祸福,并提供避免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算命术,它对人体气运作出科学精准辩断。《难经》也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 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不足,它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为中华炎黄子孙繁荣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两汉时期,中国医药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 他是经方杰出传人, 他的医药论著很多, 其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者,即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等著成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后经辗转传抄,至宋代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笫一部专书,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根据人体患病后所表现的症状反应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六类证候,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记载了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它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病因学说所提出“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内径》、《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如隋代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笫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又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金元时期,更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讹,提倡“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寒凉派。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 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称他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提倡“相火论”, 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总之,刘、张、李、朱四家,其火热论,攻邪论,补土论,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各有创见,但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祖国医学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明代赵献可. 张景岳等提出命门学,为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病、
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华子孙长期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沦》等书,经汉以后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补充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明代吴又可在《温疫沦》中提出,“温疫”
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
,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温病(特别是温疫)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的理论日趋完善,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病,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疗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学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对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理论基础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以中西医学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进一步完善、发展提高。

 


笫二节
易学的形成和发展

 


易经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它在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帝黄. 将相大臣. 士大夫等作为治国兴邦之本,古代军事家用它指挥. 出兵取胜之道。历法家用它制定历法去指引人们生活和劳作。《易经》的著作是根据太极、河图、洛书描绘出来的。关于河图,洛书,八卦有各种的传说,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得到后,就根据河图. 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把河图. 洛书说成天地自然之《易经》自古以来,人们称之为无字天书,是它因为神奇而奥秘的科学理论,在世界文史上绝无前例,千古不解之谜。我在《论太极形成原理与地球》《八卦形成原理》己论述了太极就是地球,八卦就是日月成像。详情请读者查读。《易经》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它揭示天文. 地理. 人事发展等全方面. 系统地进行论述,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唯物证。


二、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园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行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取为象,在地成为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园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遂无穷。络书是大禹时代洛出之神龟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画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洪九畴”。


《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周易》。《易经》是一部息信预测学,分上下两经。《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由《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组成。它的成书时代,大约始自殷商、西周而下晚至春秋、战国时候,故这些文章不是出自一人,而是多人之作。《易经》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后人在《易经》的基础上写了《易传》,又称为十翼。《易传》中的内容,开始是附在《易经》的后面,都是围绕解释而著的。这样《易经》和《易传》就合成《周易》。《周易》为书名自古有不少解释,我认为“周”代表时间朝代,即是周期;“易” 是代表日月之光,光在星球运行中不断发生变化,故易“变” 也。《易传》解《易经》的哲学思想,是在《易经》占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对《易经》的解释,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论述,又全面又系统首次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辨证法。《易经》和《易传》内容有差别,形式密切关联《易经》形成于殷商、西周之际,《易传》则形成于战国时期,二者相差七八百年,故称《周易》成书于商、周至春秋、战国之际。《周易》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复杂的。它经历了阴阳概念产生,八卦形成,重卦和卦辞的问世和十翼形成。从时间上,它经历夏、商、周、春秋。在成书的过程中由《连山》、《归藏》、《易经》到《周易》。,《连山》以山八卦为艮,即出艮卦为六十四卦的起点,当时天地观念的认识还很浅,当时因洪水泛滥,大地浮沉,古人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故把山作为地球主体。《归藏》以母、地、太阴(月光)八卦为坤,即为坤卦为六十四卦的起点,也表明母系社会的势力为主,而且对白天、黑夜和地球大自然有一定为,初步形成了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易经》以父、天为乾卦,却为乾卦六十四的起点,也表明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也表明开始研究地球为中心、日、月、和天体运动对人,自然影响变化,也揭示了宇宙对立与统一的互相转换变化规律,从此,一个新的宇宙观开始出现。

 


<<易经>>.<<黄帝内经>>两书中有中国文化最大影响的可能是阴阳五行学说,它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而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两书中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因此《易经》《黄帝内经》一直被视为阴阳五行学说经典杰作,它们一直以来人类以来《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被誉为上古三大奇书。从历史时间,历史文化,历史渊源医学和易学都是同出一处,同一血脉,都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结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中国一贯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医易相通,唐朝大医学家神医孙思邈响亮提出: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阴阳五行卦象与人体藏象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衍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相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阴阳五行八卦与人体的关系: 乾:头,脑,肺.西北方.五行属金,兑:口,肺.西方.五行属金,离:目,心.南方.五行属火,震:足,肝.东方.五行属木,巽:骨(腰椎,颈椎,腿等),胆.东南方.五行属木,坎:耳,肾,泌尿系统.北方.五行属水,艮:手,脾.东北方.五行属土,坤:腹,肠胃.西南方.五行属土。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易医”综合性强,值得单独成立研究体
 

易医直接研究的对象是疾病和医疗,它必然会涉及到人体科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学、气功学、中医学以及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伦理学,乃至包括人生观、宇宙观在内的心理学、哲理学。可见它是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真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高档次的研究体系。不久前在西安建立的“中国预测医学研究会”就是一个应运而生的专业性全国性学术组织。二、易医的重要性人类完全有希望通过易学博大精深的原理去洞察和破译人间医理病理的玄机奥秘。易讲阴阳,阴阳学说对万事万物可以进行阴阳分类,可以通过阴阳“三定律”(即“不易、变易和交易”)去描述事物发展的生化演变过程。病人病是事物中的一种模式,也可以通过易理去弄清它的阴阳变化规律,从而建立预测医学及易医技术,逐步破译病理病根的玄机奥秘。什么叫病?阴阳失去平衡就是病。中医认为治病不外乎调平阴阳。我把病因病理分成三种类型:1.外因致病。由于外界与体内寒暑冷热偏重,内外不适,引起体温、血压、气血、体液等方面的阴阳失调。这类病属外因引起的,包括死伤、中毒。2.内因致病。由于七情六欲过旺,喜怒无常、思虑过度、哀乐偏激,由伤神而导致伤形,出现形神阴阳失去平衡,而伤五脏六腑,这类病称内因病。随着文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繁杂,这类病也越来越多。3.因果致病。往往由于人(今生或前生)的行为作孽,伤天害理,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忧郁内疚,生理运行失控,而得了奇难杂病。这属于与肉体不同的“灵魂”得病,称为因果病。虽然患者数量不多,却难于疗治,因心身失去平衡较难调平。如何用易理、易术去操控调平以上三种阴阳失调的矛盾呢?这就是易医、预测医学研究课题。三、易医的预测可测性易之为易,万事可测,“病”也不例外。

 

其实,古今中外的预测家们就常常对病灾进行多种方式的预测、检测。高明的中医大师们也重视查病、测病,探索“未病先知”奇术。由于此术甚难操控,江湖术士又往往不传不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导致误传失传。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以易理探讨医理,以易测建立测病术,把这门学问拓扩引上“太极科技”的新型科技轨道,从而创立一个崭新的太极预测医学体系。四、易医的实用性易医虽十分玄虚,易术却十分实用,把易与医结合起来,探索新的太析医术,它的实用性将更大,市场更宽阔。谁敢说一辈子不得病?包括科学家、气功大师、方丈。如果地球人仍按旧式的医术办事,即被动地等病来了以后再去治,那就太晚了,未免太可怜了。能否换用多种手段,预先测出“病情”,不依赖药物,而采用多种无药技术去调平阴阳,做到“未病先知”、“治于未病”,那该多好。这也许是最高超的病理观和免病术吧! 五、易医的超前性尽管以上思路不致于被打成“迷信”,然而易医这个新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破译的成果还不多,社会影响还不大,敢于前来“探险”的学者暂时还不太多,目前,多数人还是袖手旁观,顾虑重重,心忧忡忡,甚至说些风凉话。主要原因是这门学问太超前了。

 

太超前,必然只有少数人打先锋,“曲高和寡”么!超前,虽说难以被接受,却的确真真实实是一颗被埋藏的珍珠,值得下功夫发掘。目前人类处在“阴虚阳盛”阶段,我们的任务是给它施以“滋阴潜阳”术,大家合力探索它、破译它、发掘它,让它早日出土、调平阴阳,中和为度,让它闪闪发光。

杨振宁教授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已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退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他在这两次报告中对《易经》的批评非常尖锐,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和《易经》结合,中医没有前途”,尽管杨振宁声明自己并无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各方面持久的激烈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现将报告转摘在此,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读者踊跃投稿,针对杨振宁教授的观点,尤其是“关于《易经》与中医关系”阐述自己的观点。

 

《易经》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

 

《易经》是一部拥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文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典籍,叫《连山》,晚一些的商朝有《归藏》,现在我们所见的《易经》相传是西周时期周文王所作,顾名《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经历了前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那是一个漫长而至关重要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初期。

 

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易经》孕育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易经》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内涵,早已超越书本和时代,渗透进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归纳起来,《易经》是使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易经》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极少有的单音语言——汉语;《易经》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国的书法、诗歌等等都以精简为美,凡事力求简约,西方人常说汉文是电报型文字,由此可见一斑;从根源上分析,《易经》彻底定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甚至在科学发展上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也许这不是惟一原因,但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前人已经有过很多讨论,说法也很多,我认为有5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轻视技术,称之为“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天人合一”的观念。我认为这其中的后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没有欧几里德 更不了解欧式的推理方法

 

古代希腊发展的几何学,被公认为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辉煌,也由此萌生了近代科学。当我们重温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时候,会发现书中的推理方法直接受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影响,有公理、定理、证明、推论,甚至连所用名词都一样。可见,牛顿深知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重要性,而且依照欧几里德的方式方法进行推演。

 

17世纪初,天文学家徐光启和传教士利马窦曾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章,徐光启也撰文说“欧几里德的几何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其意就是欧几里德一条一条的推论层次明晰,次序不可颠倒,这跟中国的一贯传统完全不同。中国的做法是陈列事实,无所谓次序,其中奥妙要受者自行体会并得出结论。

 

我们都知道,揭示逻辑关系是科学研究中真正的关键之处。这一观点也是我关于《易经》一文里的讨论重点,但我推想很多批评我的人不了解这些。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没有对于推演法的重要认识,这是一个致命伤。

 

关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一般被认为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但事实上它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把天道、地道、人道都归结在一个字里面,所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董仲舒之前早已容纳到中国的思维方式里面了。“天人合一”,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换句话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还有“内外一理”,内者人世间的事情,外者自然间的事情,要将两个归纳成一体。再如我们熟悉的王阳明格竹子,他欲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

 

科学就是科学,在科学问题上一定要摆脱“天人合一”的观念,认同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完全是两回事,不要把二者合在一起。

 

也许我这话会使很多人(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感觉我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太过于攻击性,在此,我郑重表态: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

 

“天人合一”的内涵不只是“内外一理”,而是远超于“内外一理”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产生了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思维,对于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影响,比因植根于“天人合一”而使中国缺席近代科学这一事实重要得多。尤其是今天,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物质欲望急速膨胀,“天人合一”引导出天人和谐的观念与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人生观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所以从本质上我尊重《易经》,更认同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和反对我的人的最主要的分歧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采取了这样的态度,认为既然《易经》对于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那就不可以批评,甚至不可以讨论,不在乎是不是它的影响里面确有一定的负面成分。我认为这个态度要不得,不能采取感情用事的态度对待科学,应该仔细分析这样重大而且有长远影响的问题。和《易经》结合,中医没有前途

 

中药是中国人的祖先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科学遗产之一,这已被全世界所公认。中医几千年的经验总结获知了很多药材,这些药经过近代科学的研究证明确实非常之重要。但是,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

 

如果现在我们研究中医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中医的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中医、中医学没有前途。中医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分类上坚持阴阳、表里、寒热,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架构的话,中医学一定没有前途。所以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注:此文根据2004年10月23日杨振宁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杨振宁教授审阅)

 

《易经》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

 

我想谈谈“《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之所以对于《易经》发生兴趣的原因。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今天大胆地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大家知道是《易经》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大家是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也可以接受:中国最早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6个连线,“坤”是6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得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已经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5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3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

 

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写出电磁学方程式,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几年以后,在第3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两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那么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事例。大家知道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看过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估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他的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了推演法的一个特点:“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绝对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对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种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这些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因为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神秘的、有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了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由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很少有3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3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助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伸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与《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医易同源

 


医学和易学都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在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人们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下,以日常生活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世界文化作了巨大贡献。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五行学说 :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以取像比类方式区分五种物质,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取象比类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如事物的特性与木的特性相近,则归属于木,而与火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则归属于火。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别归类如下:
物,则归属于火。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别归类如下: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有学者认为中医五行是伪科学,以天上五大行星毫无关系,并提出否决论述,此人他最少不了解中医的五行,从古至今,中医的五行它并不指天上的五大行星,它以取象比类的方式区分识别自然界的五种物质。木就是树木,火就是木烧出的火,土就是地球上泥土,金就是金银铜铁的金,水就是自然的水,中医的五行就是根据自然五种物质属性来取像比类去区分,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和天上的五大行的性质是否有关系,望天文科学家去探索论证。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易彰。岂非偶然。

易学古称有三。《周礼·春宫》有太卜掌三易之法,周易为其一。三易是“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归藏》首卦为坤,《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故周适万物。《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分类的框架,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都来研究的重要著作。
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都是有史可微的。现在我们看到,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易理的探讨和领悟。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的轨道而谈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对象数的理解始终囿于一隅,避免误入歧途。所以,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中医所独有的特色。

《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内经》也说:“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出一国计民生。当代某种名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则认为:《易经》与《典帝内经》是出自同一个时期的产物。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封,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例如:注血涟如,血去惕出、贞疾、恒不死,噬腊肉遇毒、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臂无肤,其行次且,妇三刚不孕,妇孕不育,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易学的产生,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一的作用。并且渗透到易学的深层。易学在测病防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气之功。
汉朝张仲景《伤寒娴病论》说:“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爻下,一阴爻上也。斯则冬夏二到,阴阳会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变易,人变病焉”。这是利用十二消息封来说明季节变化交替对于疾病的影响。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文中说:“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蜇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四月中,指辰。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戊。立科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导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调解之也。“。这是以艮巽乾坤四封为位,以定节气物候之变,用业判断病症状况。清朝汪琥在《伤寒论辩证广注》中说:“总按上时节气候决病法,此仲景《伤寒论》一部纲颂,以故为例之首。……用药之道,不无省差。所以伤寒之伤,一名时气,知时知气,斯医之为道,可判然于胸中矣。”在运用易理进行《伤寒论》研究中,代不乏人,各具精义。
其中,清朝《伤寒来苏集》的作者槿韵伯最有心得。在《伤寒论注.卷一》中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一句,槿韵件解释说:“寒热者,水火之本体。水火者,阴阳之微兆。七日合火之成数,六日合水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若是直中之阴,无一阳之生气。安得合六成之数而愈耶。《内经》曰:其死多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使死期亦合阴阳之数。而愈期不合者,皆治者不如法耳。”这是以易理天地烽来解释伤寒六经之总纲。在《伤寒论注·卷四》中有“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省阴也……”他注云:“欲吐而不得吐者,枢病而开合不利也……欲吐不得吐,欲寐不得寐,少阴枢机之象也。五六日,正少阴发病之期。太阴从湿化,故首利不渴。少阴从火化故自利而渴。省阴主下焦,输津液司闭茂者也,下焦虚,则坎中之阳,引水上交于离而未能,故烦而渴。关门不闭,故自利。”以坎离二封来说明少阴病的病机。
在《伤寒论·险子汤证》中有“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他解释说:少阴主水,于象为坎,一阳居其中,故多热证。是水中有火,阴中有阳也。……“这以坎卦而定少阴之象,在解释真武汤时,槿韵伯说:“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盖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炎失其集装箱,则水逆行。君附子之辛温,以奠阴中之阳。佐芍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阴平阳秘,少阴之枢机有主,开合得宜,小便自利,腹痛下利自止矣。生姜者,用以散四脚之气,与肤中之浮热也。”W帮为朱雀、白虎、青龙、真武之一方的真武汤,目标是为有水气,其原因实用坎中之无阴,坎中火有秒宣,故肾家本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所以应当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在解释黄连阿胶汤时,柯韵伯对组成该汤的黄连、阿胶、黄铃、芍药、鸡子黄做了如下解释:“鸡感巽化,得迟之母气者也。共稟南方火色,率芍药之酸,入心而敛神明。
引芩连之苦,入心而清壮火。驴皮被北方水色,入通于肾,济水性急趋下,内合于心,与之相溶而成胶,是火位之下,阴精承之。凡位以内为阴,外为阳,色以黑为阴,赤为阳。鸡黄示而居内,驴皮黑而居外,法坎宫阳内阴外之象,因以制壮火之食气耳”。可以说以此解方,独出心法,别具一格。在猪肤汤证之下“省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解释说:“少阴下利,下焦虚矣,少阴脉循喉咙,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咽痛胸满心烦者,肾火不藏,循经而上走于阳分也。阳并于上,阴并于下,火不下于肾,水不下承于心,此未济之象。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君其肤以除士浮之虚火,佐白蜜白粉之甘,泻心润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自除而下利上矣”。未济之封象,上坎下离,水火不交。猪肤象水,降上虚火,以致水升火降,坎离易位,而成既济之封象,如此则同解上下之疾
唐朝著名医学家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之中,就运用易理来注解医经。在《上古天真论》中,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之句,王冰注之:“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开体,故七岁肾气至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之句,王冰注云:“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其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曰圣人所以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顺理者,欲其养正,避役虚邪”。这是直接使用了《周易》乾卦文言。在《四季调神大论》中,有“阳气进闭塞要,在气者风热之害人,则九窍闭塞。雾湿之为病,慢掩翳精明。取类者,在天则日月不光,在人则两目藏曜也,灵枢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丧明’。于《易》岂非摇摇欲坠养着正之道邪“。这里运用易辞来说明人体天地相应之理。

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阴静阳躁,阳生阴工,阳杀阴藏”之句,王冰注后新校正云:“详阴长阳之义,或者疑之。按周易八封四方之义,则可见矣。坤者,阴也,位西南隅,时在六月七月之交,万物之所盛长也,安谓阴无长之理。乾者,阳也,位戊亥之分,时在九月十月之交,万物之所以杀也。孰谓阳气无杀之理。以是明之,阴长阴杀之理可见矣。”这里根据《周易》乾坤之义明阴阳气无杀之理。在《天元纪大论》中,有“太虚谬廊,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之句,王冰注解则直接运用易辞而言:“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在这里,《内经》与《易经》之言,几如自一人之口,何其相似乃尔。在《天元纪大论》中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王冰则借孔子之言注云:“天地之道,变化之微,其由是矣,孔子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谓也“。由此可见,王冰是我国运用易理全面注解《内经》的奠基者。

金张元素在《病机气宜保命集.阴阳论第四》中指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王码以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者,男女之血气。水火者,阴阳之微兆。水火既济,血气变革,然后刚柔有体而开质立焉。经所谓天覆载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稟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故偏阴偏阳谓之疾“。这里运用易辞阐明了天地人身疾病这阴阳的道理。

金朝刘守真在《素头号元机原病式》中,详言五运六气盛长胜复之理,其后附于病机十九条,主论则多主于火,治法多用寒凉之济攻其有余,成为温热学派的开山,他在原序中说:“古如祖圣伏羲画封,非圣人孰能明其意。二万五千言,至周文王方始立象演封而周公述爻。后五百余年,孔子以作十翼而铁囤方完。然后,易为推究所习者众而注说者多,其间或所见不同而互有得失者,未及于圣,窃突击道教故也。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段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若忘其根本而求其华实之茂乾,未之有也。……仙经曰:”大道不可以筹算,道不在数故也。可以筹算者,天地之教也。若得天地之教,则大道在其中矣。“他从易学的发展史角度论述了易医一理,三门归一的道理,并指出两者需要相须以用,不可相失,否则就会忘其根本。他以此为鉴,发出感慨,”由是观之,则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
在对于病症的病机分析上,刘守真常从易理的角度出发,判别阴阳,详审机转,如磁主气为病热类的鼽者一条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这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易曰:”操万物者,莫莫乎火,以火炼之金,热极而反化为水,及身热极则反汗届也,水体柔顺而寒极则反冰如地也,……经曰:“鼻热者出浊涕,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稍炼致之然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以火极化水,热极汗出之理申明鼽为肺热所致,可以说是立论的确,恰合病机,在战栗一条说:“战栗动摇,炎之象也,阳动饮静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为病寒也。栗者寒冷也,或言寒战为脾寒者,未明变化之也。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虞,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或曰:冬后阳升而出则阴降而入,夏后阳降而入则阴升而出,乃妄意也,如冬至子正一阳生,生而得其复封,至于已则阴绝而六阳备,是故得其纯乾封。夏至午正则一阴生而得垢卦,至于亥则阳绝而阴备,是故得其纯坤卦,至于冬至则复阳也。然子后面南,午后面北,视封之爻则子后阳升,午后阴降明矣,安得反言冬后阴降而夏后阳降孜孜不倦……,经言火热主于出行,寒水主于闭藏,故天气热则地气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犹人汗出之后体凉。天气寒则地凝冻而闭塞,气难通泄,故怫郁而地中也。……故子正一阳生而至于正月寅,则三阳生而得其秦卦,秦者通利而非通秦也。然而否极则泰,秦极则否,故知人之胃于寒而内为热者亦有之矣。……故诸战栗者,表之阳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而水化制之,故寒栗也。虽尔为热极于里,乃火极而似水化也。”这段洋洋大观的文字,以乾坤秦否笔垢六卦,论述阴阳寒热消长互变之理。根据否极秦来,秦极否来得对立转化,申明了火极似水,热极水化的病理,这不仅为战栗属热甚而立论,而且将火之论的病机系统化和理论化,并奠定了温热学说的理论基础。

人肖天地,……易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卵焉,故人首之上为天之矢,足之下为地之天。……无形者包有形,耗电量天总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气随之。“他利用十二辟卦来说明气学流经脉始终之理,认为血气因流于十二经,总包六子于其中。在清气为荣,海囗市气为卫的论述中,他说:”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阴降,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气为荣。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阳升,子后一阳生,即肾阳举而使之,故曰浊气为卫。利用离坎之卦来说明阳中之阴,阴中之阳的生发以及气之清浊分为荣卫的机理。有人曾问脾数多少,他答道:“脾虽寄于坤,实用于已,从上肺心,从下肾肝,脾中得三数也。如气寄于亲而用于寅,包络三焦寄于丑而用于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脾数为三,是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阴阳之本,人肖天地,物格一理,而成人体易象。此论承绪东垣先生《脾胃论》之粗髓,传其心法,得其真谛。
元朝气震亨,后世称丹溪,为金元大家之一,他认为阳易动,阴易亏,并告诫人们以饮食为箴。在其《格致余论. 饮食箴》中说:“我独多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曰节饮食。易之象辞,养小失大。孟子所讥,口能致病,亦败尔德,守口如瓶,服之无泽”。这就转引《周易》的颐卦之辞“心肝慎言语,节饮食”之意,《格致余论·**箴》亦说:“惟人之生,与天地参。坤道成女,乾道成男,配为夫妇,生育攸寄,血气方刚,惟其时矣,成之以时,接之以时,父子之亲,其要在兹。”这是用乾坤二卦,以定人生男女之别,关键在于成接的时间怎样,具有一定的优生价值。对此,他在《受胎论》中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文云:“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夫乾坤,阴阳之情性也。左右,阴阳之道路也。男女,阴阳之仪象也。父精弹琴血,感而会施也。血能摄精成其子,此万物资始于乾元也。血成其胞,此万物资生于坤元也。”男女之分别,在于胎儿的遗传基因,这已为当代科学所证明。朱失利用易经之理探求人生造化的奥秘,企图找同男女之另的内在原因,并从父母的禀赋及成接时间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讲到现代医学,应该是多元医学,其中包括中医、西医、中西结合,针灸、按摩、电子仪器治疗,气功,特意功能等,这也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侧面的巨大系统。

现代易学科技与中医科技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易学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认知模式,太极的多数(包括阴阳,五行,干支)模式,此类取象的思维模式,提取信息的预测模式,与中医的脏经络的生理模式,正邪盛衰的病理模式,辩证论治的诊断模式,和阴阳平衡的治疗模式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易医科技产生了新的生命力。所谓易医科技简言之是易学科技与医学科技有机结合是以易为主导、以医为主体的科技,是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医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古代先民、先哲、先贤、先圣们的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富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易医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研究易医文化的目的不只是对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更重要提开发其蕴藏的科技资源,使易医科技与现代人体生命科技接轨,并能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命力。从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造福人类.
一、“易医”综合性强,值得单独成立研究体
易医直接研究的对象是疾病和医疗,它必然会涉及到人体科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学、气功学、中医学以及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伦理学,乃至包括人生观、宇宙观在内的心理学、哲理学。可见它是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真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高档次的研究体系。不久前在西安建立的“中国预测医学研究会”就是一个应运而生的专业性全国性学术组织。
二、易医的重要性
人类完全有希望通过易学博大精深的原理去洞察和破译人间医理病理的玄机奥秘。易讲阴阳,阴阳学说对万事万物可以进行阴阳分类,可以通过阴阳“三定律”(即“不易、变易和交易”)去描述事物发展的生化演变过程。病人病是事物中的一种模式,也可以通过易理去弄清它的阴阳变化规律,从而建立预测医学及易医技术,逐步破译病理病根的玄机奥秘。什么叫病?阴阳失去平衡就是病。中医认为治病不外乎调平阴阳。我把病因病理分成三种类型:1.外因致病。由于外界与体内寒暑冷热偏重,内外不适,引起体温、血压、气血、体液等方面的阴阳失调。这类病属外因引起的,包括死伤、中毒。2.内因致病。由于七情六欲过旺,喜怒无常、思虑过度、哀乐偏激,由伤神而导致伤形,出现形神阴阳失去平衡,而伤五脏六腑,这类病称内因病。随着文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繁杂,这类病也越来越多。3.因果致病。往往由于人(今生或前生)的行为作孽,伤天害理,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忧郁内疚,生理运行失控,而得了奇难杂病。这属于与肉体不同的“灵魂”得病,称为因果病。虽然患者数量不多,却难于疗治,因心身失去平衡较难调平。如何用易理、易术去操控调平以上三种阴阳失调的矛盾呢?这就是易医、预测医学研究课题。
三、易医的预测可测性
易之为易,万事可测,“病”也不例外。其实,古今中外的预测家们就常常对病灾进行多种方式的预测、检测。高明的中医大师们也重视查病、测病,探索“未病先知”奇术。由于此术甚难操控,江湖术士又往往不传不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导致误传失传。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以易理探讨医理,以易测建立测病术,把这门学问拓扩引上“太极科技”的新型科技轨道,从而创立一个崭新的太极预测医学体系。四、易医的实用性易医虽十分玄虚,易术却十分实用,把易与医结合起来,探索新的太析医术,它的实用性将更大,市场更宽阔。谁敢说一辈子不得病?包括科学家、气功大师、方丈。如果地球人仍按旧式的医术办事,即被动地等病来了以后再去治,那就太晚了,未免太可怜了。
能否换用多种手段,预先测出“病情”,不依赖药物,而采用多种无药技术去调平阴阳,做到“未病先知”、“治于未病”,那该多好。这也许是最高超的病理观和免病术吧!五、易医的超前性
尽管以上思路不致于被打成“迷信”,然而易医这个新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破译的成果还不多,社会影响还不大,敢于前来“探险”的学者暂时还不太多,目前,多数人还是袖手旁观,顾虑重重,心忧忡忡,甚至说些风凉话。主要原因是这门学问太超前了。
太超前,必然只有少数人打先锋,“曲高和寡”么!超前,虽说难以被接受,却的确真真实实是一颗被埋藏的珍珠,值得下功夫发掘。目前人类处在“阴虚阳盛”阶段,我们的任务是给它施以“滋阴潜阳”术,大家合力探索它、破译它、发掘它,让它早日出土、调平阴阳,中和为度,让它闪闪发光。
如果小孩子在饮食上有不好的习惯,做父母的,做爷爷奶奶的就可以找一些类似的办法,巧妙地加以诱导,在小时候就养成好的健康习惯。

  除了注意养护阳气,调节饮食外,还要勤揉肚腹,多给小孩做做按摩,不但有利于身体骨骼的发育,更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再有要注意的是小孩子洗澡的时间不能过长,复卦那一点点纯阳之气很容易为水所伤,一旦受伤又不像后天之阳容易补救,所以要慎之又慎。
4. 气血鼎盛:青年人的养生
  有一句老话,叫"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意思是说人们风光时,往往想不到以后的烦难,所以不给自己留下余地;等身陷困境,想要回头的时候,却已经为时晚矣。
  每个正值鼎盛之年的人都应该用这句话时常警醒自己,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庭,父母也要提醒他们,因为这个时期看似光鲜,却又危机重重。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虽然现在庄稼长势旺盛,但如果不注意保养,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变成一块贫瘠的盐碱地了。
  一个人身体机能的最佳时段是什么时候?就是由泰卦开始,向大壮卦转变的时期,一旦过了大壮,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成语,叫"三羊开泰",其实应该是"三阳开泰",就是三根阳爻开出一个泰卦。泰卦()下面是三根阳爻,上面是三根阴爻。下为乾,上为坤,地在上,天在下。这里的天指天气、阳气,地指地气、阴气,而不是天与地的实体。天之气是上升的,地之气是下降的。就像盘古开天地一样,万物始于混沌,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这样一上一下,时间没有阻塞,沟通了,交流了,因此就通泰了。与泰卦相反的一卦叫否卦()。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说明否是个不好的卦,是一种阻塞的状态。中医上也有个病叫"痞",是脾胃病中常见的病症。由于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胃里的食物,也就是浊阴,不能下行到肠,脾的清阳之气又不能上升导致的。得这种病的人会觉得胸腹胀满,很不舒服。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治法也不尽相同,但对于心肾不交型的病证可以用"交泰丸"来治疗。交泰,顾名思义,就是让天地通了,让该上去的能上去,该下来的能下来。所以,泰卦是一个好卦,或者说是一个吉卦,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就身体素质来讲,可谓"赫日自当中"。
  而大壮卦()呢?光看这个卦名就知道了。它表示事物正在发展阶段,告诉我们的是如何保住这种强盛的势头。在十二消息卦中是阳气上升的第四个阶段。上面是震卦,也就是雷,下卦是天,雷声动天,何其强盛。但"创业易,守成难",大壮卦告诉我们不要显示实力,依仗这种强大就为所欲为,而要韬光养晦,这样才能长久。一、我为什么要研创精正扶原固本法?

二十一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也随之而来,高龄老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来自慢性病的医疗及保健问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西方医学医术和设备,同时也引进了西方世界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体系,给人口众多的我国增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慢性一体多病的社会现象完全暴露出来。百姓怨声载道“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给创造和谐社会带来阻力。就在这时,我发觉应该让中国人了解中医,掌握中医。所以根据传统中医“天人合一,扶正固本,未病先治,已病防变”的思想,将多年研创的内外兼修的特色中医方法推向社会,贡献百姓。
二、精正扶原固本法的组成部分?
精正扶原固本法是一套整体调节的方法,祛邪扶正的六字决法;调节五脏六腑的导引术法;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八卦点穴法;口服平衡脏腑阴阳的精正方剂。
三、精正扶原固本法的特点?
1、易学的八卦阴阳五行学说和传统中医的完美结合。
2、精正扶原固本法通过内外兼修以调代治,打破了打针,吃药花钱治病的传统方法,采取全新一法祛除百病的整体疗法。让所有的人都能足不出户,依靠人体自身修炼提高人体自身潜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是唯一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百脉畅通的上承绿色疗法。能解决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多种疑难疾病,让人类从新拥有健康之道。

枣庄汽车网_易与医相关文章:

双节同庆的祝福语八字范文(精选五篇)

情人节八字祝福语【3篇】

孩子成长寄语唯美八字(合集4篇)

村规民约八字顺口溜范文(精选五篇)

五行八字木火太旺说明什么

关于桃花运八字命运是什么【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