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老黄历 > 二十四节气 > 【奇门遁甲起局】奇门遁甲的起源

【奇门遁甲起局】奇门遁甲的起源

| 二十四节气

奇门遁甲的起源


奇门遁甲以干支、二十四气配八门五形,其产生,自然在这些概念有了之后。干支、八卦、五形的起源较早(具体的断代后面谈),唯有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东汉之后,因此,系统的奇门遁甲理论,当产生于东汉之后。

传世的奇门,主要是李氏奇门或林氏奇门。李、林二家,均起于明。史书记载的奇门遁甲著作,最早见于《隋书》。今将《隋书·艺文志》收录的奇门遁甲著作抄录如下:

《遁甲决》一卷,吴相伍子胥撰。《遁甲文》一卷,伍子胥撰。《遁甲孤虚记》
一卷,伍子胥撰。《遁甲经要钞》一卷。《遁甲万一决》二卷。《遁甲九元九局立成法》一卷。《遁甲肘后立成囊中秘》一卷,葛洪撰。《遁甲返覆图》一卷,葛洪撰。《遁甲囊中经》一卷。《遁甲囊中经疏》一卷。《遁甲立成》六卷。《遁甲叙三元玉历立成》一卷郭弘远撰。《遁甲立成》一卷。《遁甲立成法》一卷临孝恭撰。《遁甲穴隐秘处经》一卷。《黄帝九元遁甲》一卷王琛撰。 《黄帝出军遁甲式法》一卷。《遁甲法》一卷。《遁甲术》一卷 。《阳遁甲用局法》一卷临孝恭撰。《杂遁甲钞》四卷。《三元遁甲上图》一卷。《三元遁甲图》三卷 。《遁甲九宫八门图》一卷。《遁甲开山图》三卷荣氏撰。《遁甲年录》一卷。《遁甲支手决》一卷。《遁甲肘后立成》一卷。《遁甲行日时》一卷。《遁甲孤虚注》一卷。
一共二十九部著作。可见,在隋代,奇门遁甲之术已经蔚然大观,十分繁荣了。
在这些著作中,署名的作者不多,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道家的重要人物。其所传《抱朴子》经学者考证为可信史料。在《抱朴子·外篇》重点自叙中,葛洪自称:“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志。”可见,历史上的葛洪,确实是精通奇门遁甲的。葛洪学术传承为:道家名人左慈传其祖葛玄,葛玄传于郑隐、郑隐为葛洪之师。通过葛洪,我们可以断定,在东汉,奇门遁甲的理论已然相当完备。

如此完备的理论体系,自然要有一个起源、发展、壮大的过程。那么,奇门遁甲的理论起源何在呢?《隋书·艺文志》给我们提供了第二个线索:伍子胥。

按照《隋书·艺文志》的记载,《遁甲决》、《遁甲文》、《遁甲孤虚记》均为伍子胥所作。然而三部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为伪书无疑。问题在于,为何三部书均托名伍子胥?

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24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部名为《盖庐》的兵书。全书共有竹简55枚,计3000余字,《盖庐》之名题于竹简背面。《盖庐》以盖庐提问、申胥的回答形式写成,每篇一问一答,共分九篇。书中的申胥即春秋时代吴国名将伍子胥,盖庐即吴王阖闾。 出土后,直至200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张家山汉墓竹简》一书,《盖庐》这部千年古兵书才正式得见天日。

据《张家山汉墓竹简》的研究,出土《盖庐》的古墓 “随葬的各种古书暗示墓主人生前是一名低级官吏”,而同一古墓出土的《历谱》,上始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下迄吕后二年 (公元前186年),也就是说,《盖庐》一书至少在前186年时尚存留于世。盖庐的消失,是在随后的短短几十年之中,所以不仅司马迁丝毫不知情, 连专门整理学术资料的刘向父子也对它一无所知,因此未能收入于《汉书·艺文志》中。

从《盖庐》的文字来看,这部书主要谈论的是车战时代的战争理论,当为春秋时期的作品。从书中“毋要堤堤之期,毋击堂堂之阵,毋攻逢逢之气”等文字来看,作者深受《孙子》影响。从“白入月、荧惑入月可以战,日月并食可以战,是谓从天四殃,以战必庆。丙午、丁未可以西向战,壬子、癸亥可以南向战,庚申、辛酉可以东向战,戊辰、己巳可以北向战,是谓日有八胜。”等文字看,作者深通干支五形之学,具有明显的“阴阳家”的身份。

研究春秋时代,最权威的典籍莫过于《左传》。《盖庐》记录的是伍子胥与吴王阖闾的对话,《左传.昭公三十年》也记载了一则阖闾与伍子胥的对话,是我们研究盖庐的重要参照: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

《盖庐》第七章,全文为“敌人待我以戒,吾待之以怠;彼欲击我,我其不能;彼则数出,有躁气,我有静志,起而击之,可使毋兹。敌人陈以实,吾禺以希;彼有乐志,我示以悲;彼有胜意,我善待、我伏待之;敌人易我,我乃疾击之。敌人向我以心,吾以渺遇之;彼易胜我,我以诱之,敌人逐北,我伏须之。彼人阵以实,吾遇以虚;彼有乐志,吾示以悲;彼有胜意,我善待之,可使毋归。敌人来进,吾与相诱,数出其众,予之小利,合则去北,毋使多至,敌人逐北,必毋行次,彼有胜虑,我还击之,彼必不虞,从而触之,可使毋去。敌人来阵,我勿用却,日且暮,我则不出,彼必去,将有还志,卒有归虑,从而击之,可使毋顾。敌人出虏,毋迎其斥,彼为战气,我戒不斗,卒虏则重,众还不恐,将去不戒,前者已入,后有至意,从而击之,可使必北。我警彼怠,何为弗衰!敌人且归,我勿用追,使之半入,后者则摇,众有惧心,我则疾噪,从而击之,可使毋到。两敌相当,我则必定,彼有胜志,我击其后,走者不复,□□□就,(原文缺)彼则失材,开而击之,可使甚病。”这明显是对伍子胥战略思想的发挥。由此可见,《盖庐》的作者未必是伍子胥,但其记录的,确实是伍子胥的言论。

历史上的伍子胥的形象,确实是一个“阴阳家”的形象。历史上正是“兵阴阳家”的形象。《越绝书·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中,开篇便是伍子胥作为兵阴阳家的精彩言论: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虹握牵牛,其异女,黄气在上,青黑于下。太岁八会,壬子数九。王相之气,自十一倍。死由无气,如法而止。太子无气,其异三世。日月光明,历南斗。吴越为邻,同俗并土,西州大江,东绝大海,两邦同城,相亚门户,忧在于斯,必将为咎。越有神山,难与为邻。愿王定之,毋泄臣言。”

《汉书·艺文志》分古代兵家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家。其中,“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我们可以断定,早在春秋时代,便有兵家以阴阳五形之学用于兵事,称为“兵阴阳”学派。纵然《盖庐》为后人辑录,其记载的也未必是伍子胥的言论,但其内容,也是春秋时代兵阴阳家的理论。

知道了上面这些,配合遁甲著作托名伍子胥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大胆断定:奇门遁甲之学,发源于古代的“兵阴阳”学派,至东汉经道家学者整理,成为今日的规模。自然,此后的奇门遁甲大家,也对其理论,多有补益。

【奇门遁甲起局】奇门遁甲的起源相关文章: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

二十四节气立秋是什么三篇

二十四节气秋分的由来【三篇】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习俗汇编3篇

关于二十四节气立冬时节养生原则【三篇】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四篇